208.txt
上传用户:sanxfzhen
上传日期:2014-12-28
资源大小:2324k
文件大小:1k
- 台湾的寺庙发展依移民垦拓的过程可分四期。
- 草创期:初到台湾的移民,将随身携带的香火或小尊的神像,当作祭祀的对象,或以简单的草庐供奉,此时期之寺庙均已改建不存。
- 农业期:开发早期以土地的耕植为主,农耕要等待收成,于是与农业有关的祭祀增多,如神农大帝、雷公、土地公等,寺庙也开始以较坚固的材料建造,但经济能力有限,形式简朴,如淡水鄞山寺。
- 商业期:人口逐渐增多之后商业行为产生,市街形成,各行各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期望生意兴隆,出现了同乡及同业守护神,再加上社会迈向殷富,信众以钱财来表示对神明的感谢,于是寺庙建筑进入华丽阶段。如台北保安宫、鹿港龙山寺。
- 纷呈期:日治时期日人带来了神道信仰,在各地建筑了神社;光复后不论是佛或道教宗派增加,北方建筑混入南方建筑,再加上现代建筑的冲击,寺庙的形式呈现。但信众对神明表达感谢的观念不变,在经济状况提升后,寺庙每隔数十年要大肆整修一次或予以重建,许多古庙因此消失。
- 影响台湾寺庙建筑的两位匠师
- 王益顺:居住於泉州惠安以木匠出名的溪底村,因家贫遂随家乡木匠习艺。十八岁时即能独当一面,1919年受聘来台建造万华龙山寺,声名大噪。在台湾留下的作品不多,影响却很深远,台北孔庙亦为其重要作品。
- 泉派大木匠师王益顺
- 陈应彬:出身木匠世家,居住於摆接堡(今北县中和、板桥一带),为晚近漳派匠师的代表,传人数十。其所设计的寺庙广布全省,重要作品包括:北港朝天宫、台北保安宫与木栅指南宫等。漳派的木栋架粗壮有力,而陈应彬特擅长螭虎造形的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