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txt
上传用户:sanxfzhen
上传日期:2014-12-28
资源大小:2324k
文件大小:1k
- 炮台是防御上的重要设施,自宋朝火炮发明之后,就产生有炮台建筑。清末以前的炮台为传统式,有的筑在城池之上,有的筑在港口要地,这些炮台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也为清末的洋务运动掀开了序幕。
- 十八世纪末,因重商主义盛行,促使西方国家积极向外扩张,其火炮的设计日益精良,威力强大,无论防守或进攻都能发挥功效。他们仰仗著强大的武力,四处侵略,当时亚洲许多地区都成了船坚炮利下的牺牲品,在抵挡不住的情况下,只好反过来向西方购买威力强、射程远的新式大炮及建造西式炮台。
- 台湾因牡丹社事件显露出海防地位的重要性,开始受到清廷的重视,一时朝中「台湾有备沿海无忧」之声四起,在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的努力下,以西洋的防卫技术来巩固海防的观念也带进台湾,于是光绪元年(1875)台湾首座西式炮台──亿载金城炮台落成。
- 刘铭传主持台政时期,兴建之近代炮台就有十余座之多,如西屿西台及东台、沪尾炮台、基隆狮球岭炮台等,同时也在多次战役中发挥功效。台湾的炮台是清末重视海防之后的产物,炮台的设计者多为洋人,武装设备也是洋货,但施工者却是本地的匠师,因此在细节的表现上常常有「中西合璧」的趣味。目前所保留的炮台多分布在澎湖、高雄、淡水、基隆等沿海地带,这也反应出早年外患频仍的国家情势。
- 随著空防取代海防的时代来临,渐渐的已不再兴建炮台,但是因炮台地处要塞,所以从日治时期到光复后,多数仍为军方的管制范围,直到近年在失去军事用途的情形下,才获准列为古迹开放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