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mal Cache Timeout for Identifier-to-Locator Mappings with Handovers
文件大小:
1083k
资源说明:本文研究的主题是网络协议LISP( Locator/ID Separation Protocol)中,为了应对互联网可扩展性问题,如何通过缓存机制实现标识符到定位符映射的最优缓存超时策略。LISP协议通过将IP地址划分为端点标识符(EIDs)和定位符来分离标识符与定位符的角色,以便在不同层面上区分节点识别与节点定位功能。在LISP协议中,数据包通过封装和映射的方式,从入口隧道路由器(ITRs)路由到出口隧道路由器(ETRs)。ITRs在需要时缓存EID到定位符的映射关系,但由于主机位置的变动,EID到定位符的映射也会随之变化,ITR不能永久存储这些映射,而是为每个映射设置一个定时器,定时器的默认值设定为特定的缓存超时时间。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缓存超时设置得过短,ITR频繁查询映射系统(控制平面)会导致控制平面的高流量负载;反之,如果缓存超时过长,可能会因为映射过时导致数据包丢失以及相关开销增加。因此,如何为映射项设置适当的缓存超时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确定了在ITR处缓存EID到定位符映射的最优缓存超时时间,以最小化控制平面负载的同时,仍然保持移动性效率。
LISP协议的一个核心思想是通过分离定位符和标识符角色,来解决当前互联网的可扩展性问题。在ID/Loc分离模型中,标识符在应用层和传输层用于识别节点,而定位符在网络层用于在网络拓扑中定位节点。在移动过程中,主机的EID到定位符映射会不断变化。因此,ITR需要为每个映射设置一个定时器,定时器的默认值即缓存超时时间。如果缓存超时时间太短,会增加对映射系统的查询频率,导致控制平面流量负载;若超时时间太长,则可能导致过时的映射被使用,从而引起数据包丢失和相关开销。本文提供了一个分析模型,以确定最优的缓存超时时间,旨在优化LISP的部署。
LISP协议中,由于主机位置的变化导致EID到定位符的映射项需要动态更新。这要求ITR在ITRs处缓存映射,并合理设置缓存的生存周期。生存周期太短,将导致频繁的映射查询,消耗过多的控制平面资源;生存周期过长,则可能导致定位信息失效,影响网络通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需要通过精细化的分析,来确定一个平衡点,既保证控制平面的稳定性,又能满足网络中的移动性需求。
本文的分析和计算结果为LISP网络的部署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指导,有助于网络运营商和管理员优化LISP协议的实际运用,提高网络效率和可靠性。通过优化缓存超时设置,可以在降低控制平面负载和保持网络设备移动性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有效提升网络性能,确保数据传输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在实际网络应用中,该研究有助于解决网络扩展性和动态性之间的矛盾,推动互联网架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
本源码包内暂不包含可直接显示的源代码文件,请下载源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