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说明:介绍了较为常见的k-means、层次聚类、SOM、FCM等四种聚类算法,阐述了各自的原理和使用步骤,利用国际通用测试数据集IRIS对这些算法进行了验证和比较。结果显示对该测试类型数据,FCM和k-means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层次聚类准确度最差,而SOM则耗时最长。
出空间(二维或一维)的映射,输出空间的结构反映了输入空间中对象的分布。SOM聚类算法是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ping)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竞争学习机制,使得输入数据在输出层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每个输出节点代表一个聚类中心。
在SOM算法中,神经元节点在输出层以网格形式排列,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权重向量。当新的样本输入时,与每个节点的权重向量进行比较,找到最接近的节点,即最佳匹配单元(BMU, Best Matching Unit)。然后,更新BMU及其邻近节点的权重,使得它们更接近输入样本。这个过程不断迭代,直到网络收敛,最终输出层的节点分布就形成了聚类结构。
2.4 FCM聚类算法
FCM(Fuzzy C-Means)算法是模糊聚类的一种,由J.C.Dunn在1973年提出,后来由J.C.Beard和R.O.Duda进一步发展。FCM算法考虑了数据的模糊性,每个数据点可以同时属于多个类别,并且对每个类别的隶属程度有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隶属度值。FCM的目标函数为:
其中,μij表示数据点xi属于簇Cj的隶属度,m是模糊因子,决定了聚类的模糊程度,d是距离度量函数,一般也是欧几里得距离。
FCM算法的迭代过程与k-means类似,但需要计算每个数据点对每个簇的隶属度,然后更新每个簇的中心,直至达到收敛条件。
通过对k-means、层次聚类、SOM和FCM这四种聚类算法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1. k-means算法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速度快,但需要预先设定簇的数量,对初始中心点敏感,且结果为硬聚类。
2. 层次聚类可以提供树状结构展示数据关系,但计算复杂度较高,对于大规模数据处理效率较低。
3. SOM算法能保留数据的拓扑结构,适用于发现数据的空间关系,但计算量较大,收敛速度慢。
4. FCM算法处理模糊边界数据效果好,能表达数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但需要调整模糊因子m,且计算量相对较大。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哪种聚类算法取决于数据的特性和分析目的。例如,对于结构明显的数据,k-means可能是理想选择;而对于复杂的数据分布和需要考虑数据模糊性的场景,FCM可能更为合适。而在探索数据的拓扑结构时,SOM可能更具优势。在IRIS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FCM和k-means在准确性上有较好的表现,而层次聚类的准确度稍低,SOM则在运行时间上较长。因此,选择聚类算法时,不仅要看其性能,还要结合实际需求和计算资源来决定。
本源码包内暂不包含可直接显示的源代码文件,请下载源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