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Cue-target Interval on Audiovisual Stimuli Processing in Endogenous Spatial Attentio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文件大小:
374k
资源说明:Effect of Cue-target Interval on Audiovisual Stimuli Processing in Endogenous Spatial Attentio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这篇文章探讨了在内源性空间注意条件下,线索-目标时间间隔(cue-target interval)对视听刺激加工影响的研究,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s)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由来自日本冈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以及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科研团队完成。
研究的核心是探索线索和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Interstimulus Interval,简称ISI)如何影响人类对视听刺激的加工过程。在此之前的研究表明,ISI会对视觉或听觉刺激的处理产生影响。由于ERPs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特性,研究者采用一种内源性线索-目标范式,其中中央线索可以完全预测目标位置,并结合了反应任务(go/no-go task),来探究ISI是否会对视听(audiovisual,简称AV)刺激的加工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ISI确实对AV刺激加工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晚期正波成分(220-260毫秒和400-500毫秒)的平均振幅在长ISI(1800毫秒)条件下的数值要大于短ISI(600毫秒)条件,而晚期负波成分(300-340毫秒)则在短ISI条件下比长ISI条件下更大。然而,ISI并没有对由AV刺激诱发的早期ERPs成分(P1和N1)产生影响。这些ERPs结果表明,ISI可以影响AV刺激加工,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后期成分上,对早期ERPs成分则无影响。
文章中提到的“内源性线索-目标范式”,通常是指被试者由于自身意图或预期而被引导去注视特定位置,而非外源性刺激如光或声音的直接刺激。在这个实验设计中,线索可以是任何形式,包括颜色、位置或形状等,用来告诉被试者将要出现的目标刺激的位置,其目的是诱发被试者将注意集中在特定区域。
ERPs是一种使用脑电图(EEG)测量大脑电活动的方法,它能记录大脑对特定刺激的神经反应,具有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和感知等,因为它们能够提供神经事件发生时的精确时间点。在本研究中,ERPs用于记录并分析被试者对视听刺激的电生理反应。
文章指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大量信息所冲击,而注意力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机制,它帮助我们选择性地集中于环境中有用信息的一个方面,同时忽略其他方面。文章还提到了人类注意力的两个不同方面:一是当我们预期即将出现的刺激时,注意力如何进行调节;二是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新异刺激如何自动引起注意。本研究着重于前者,即内源性注意的过程。
这篇文章通过对ERPs的研究,探讨了内源性空间注意下,线索与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如何影响视听刺激的处理。研究结果强调了ISI在视听刺激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加工后期阶段,揭示了早期和后期ERPs成分对于不同ISI条件下视听信息处理的反映程度。这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视听信息加工神经机制的理解,而且对于设计相关的注意干预措施、治疗相关神经疾病以及开发能够改善注意力的人机界面技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源码包内暂不包含可直接显示的源代码文件,请下载源码包。